15

2019

-

05

为什么有些家长宁愿孩子出国留学,也不愿在普通学校平庸?

芝加哥一所私立大学校董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向美国父母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耶鲁抑郁还是在亚利桑那大学开心?  结果,75%的家长宁愿他们的孩子在耶鲁抑郁。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可以慢慢平复情绪的困扰......  


芝加哥一所私立大学校董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向美国父母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耶鲁抑郁还是在亚利桑那大学开心?
 
 
结果,75%的家长宁愿他们的孩子在耶鲁抑郁。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可以慢慢平复情绪的困扰......
 
 
事实上,身边人对于抑郁症的轻视甚至是漠视,往往会对抑郁症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在留学圈,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表面上,留学生们阳光开朗,在朋友圈里分享着正能量的日常,但相反,大家花费最长时间面对的,是日落后相对无言的沉默。更为糟糕的是,很多留学的孩子还会被抑郁症纠缠、折磨。
 
 
然而,与这些痛苦折磨的情绪相对应的,是大众对于抑郁症认知的缺失。甚至于每每爆出学生抑郁自杀的消息,大家给出的反应往往不是鼓励,而是嘲讽:
 
 
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差,多大点事!抑郁症是富贵病,这些孩子都出生在有钱人家,吃不了苦。
 
 
 
但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宁愿孩子出国留学,也不愿在普通学校平庸?
 
 
 
1.国外拥有相对过剩的教育资源
 
 
美国大约有3000多所大学,但因为人数少,因而人均的教育资源较丰富。此处所讲的教育资源并非单指实验室、教室等这些硬件设施,更有“教授对学生有更高的关注度”这些软件条件。
 
我现在不太敢去中国大学,哪怕是211、985的大学,只要对学生们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孩子现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从十几年来被大人们管着逼着去读书的状态,急速进入到一个没人管理的真空状态,孩子们很多时候,他需要的不是一节一节的课,可能是一两位真心可以给他一些建议和方向的人生导师,而不单是学术的老师。
 
从这一点出发,国外的老师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可能更多一些,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环境。
 
 
 
 
2.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我在美国的9年拿了两个硕士学历和一个教育学博士,但我觉得收获最多的,还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同理心”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身心健康是保障
 
 
从女儿幼年起就形成的亲子沟通和关系模式,对她一路求学和成长过程的久远影响和巨大支持,让女儿一直深深感念,也让我享受着时空相隔却心意相通的亲密母女关系。
 
 
然而,在许多留学服务机构为留学家庭举办的离境行前准备会上,却经常能看到不少家长忧心忡忡,担心离孩子越来越远,不只面临家庭空巢,还要面对孩子的不理解,甚至留学失败等风险。
 
 
外界对留学生有着太多的偏见,他们觉得留学生是赢在起跑线的一群人,因为家境的殷实,我们得以出国镀金,外表光鲜。而背后的辛酸与狼狈,我们只能往肚子里咽。
 
 
它们是无法融进本地生活的孤独以及疏离感;是在你生病时发烧时,没有任何人在你身边时的束手无策;是一个又一个让你喘不过气来的Deadline以及在实验室里熬红双眼、论文却被导师反复否定时的苦痛与无助。但正是这些看起来毫不显眼的点滴,才真正具有击垮我们的力量。
 
 
如果觉得压力大,不妨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学习,制订好学习计划,每天推进一点点,大家的陪伴会让你心情更加放松。
 
 
如果想家了,就给家人打一通长长的电话,好的、坏的;开心的、不开心的;积极的、负面的,能够把烦恼说出来,也是一次弥足珍贵的胜利。